本應風風火火發展的明星產業,近一年來,卻走入台灣上市櫃生技指數近九年來的新低點;截至2018年12月,上市櫃生技公司市值只剩下8404億,相較於2015、2016 年的兆元高峰,生技市值四年內已蒸發2,000億;整體來看,近三年每家平均市值下跌了四成(39.56%),且兩年來已有逾十家台灣生技公司出走、被收購或因財務窘困而下市。令人焦慮的是,這樣的頹勢絲毫未有減緩跡象。
儘管大環境如此,但,不少生技公司仍卯足了勁向前衝,總結其成績:2007年「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」通過以來,台灣已有17項新藥成功上市、6項國際取證、5項申請藥證中;另外,有超過50項高階醫療器材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(FDA)上市核可;而2018年生醫上市上櫃營收,也達到2787.78億,與2017年相較,成長了11.17%。如果從獲利分析,在不考慮處分與評價利益下,2018年生技業實質獲利金額創下年度新高,年成長率達40%,分析師預期產業的實質獲利2019將再成長30%。
一個產業能在短短12年間,交出如此亮麗的成績單,說明當初政策性將生技列為重點產業的眼光之精準;但,何以上看兆元的產業,開了花,卻未結果,資金市場冷颼颼,未投予關愛的眼神,致生技業不景氣長達四年,遠比一般產業循環更久,且和基本面明顯脫鉤。
究其原因,浩鼎案解盲失利及因之引起的一連串司法風暴,讓沒有營收的生技產業被視同詐騙,而對生技一無所知的投資人,從原本陶醉的「本夢比」中驚醒,紛紛出逃,台灣生技業也從此步上傾頹的命運;除了整體產業市值嚴重縮水,生技最賴以生存的人才因此斷鏈、技轉案停滯不前,甚至點燃下市潮的骨牌效應。
生策會創辦人王金平即感歎,2012年大選時,宇昌案被當成選舉攻防的武器,因而重傷生技產業;到了2016年,浩鼎事件發生適逢政府輪替,產業被塗上藍綠色彩,加以分化,再度致使生技產業重創。